安徽工人日报社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我型我秀

    摘要:

  • 乐呵姐夫

    摘要:我的姐夫六十多岁了,满头黑发,皮肤显白,走起路来,脚底生风,说起话来,声音宏亮。他喜欢热闹,什么时候见着他,都是乐呵呵的。姐夫初中毕业后,赶巧当上了民办教师。他没上过师范院...

  • 父亲送我一片青瓦

    摘要:三十多年前,我离开故乡时,父亲既没有抓一把故乡的泥土,也没有取一瓶故乡的水,而是把一片陈旧的青瓦塞进了我的行囊。多年来,我一直和这片青瓦对视,揣摩父亲的希冀。在他乡异地“上...

  • 瞬间的心动

    摘要:心动的感觉人人都有过,该如何形容呢?《红楼梦》中,宝黛初相见,宝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我想这就是心动的感觉吧。有的时候心动不是因为新鲜,而是源于似曾相识,仿佛是前世之缘,...

  • “撵”孩子出门

    摘要:表妹是个贤惠之人,家里一干杂事都是她大包小揽。她的女儿小萱乖巧、安静,平时很少有话,家里亲戚和她搭个话,她也会脸红,眼里满是怯意。高考结束小萱天天宅在家里睡觉、追剧。让她出...

  • 修补人生

    摘要:孩子的一件外衣破了个洞,我随手就要丢掉。母亲却说:“修补一下,这衣服还挺好的。”我丝毫不怀疑母亲的手工,只是觉得现在条件好了,没有必要再补了。可是母亲非常喜欢修修补补,家里...

  • 母爱悠悠辣酱香

    摘要:我多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饭桌上若要没有辣酱,即便满是佳肴,也觉得口中无味。一碗饭,就上几口炒辣酱,吃起来那才叫酣畅淋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作为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插队到离...

  • 无标题

    摘要:o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送我一片青瓦

   期次:第7405期   作者:□杨金坤   查看:99   

三十多年前,我离开故乡时,父亲既没有抓一把故乡的泥土,也没有取一瓶故乡的水,而是把一片陈旧的青瓦塞进了我的行囊。多年来,我一直和这片青瓦对视,揣摩父亲的希冀。

在他乡异地“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期盼我尽快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瓦,从字面上来看,横像顶,竖提、横折弯钩像墙,有顶有墙便有了房屋的模样,点,就是在屋里居住的人,可见,自从先人们制造出瓦,就和房屋有关联。青瓦分瓦头和瓦尾,瓦头厚而略宽,瓦尾薄而略窄。沟瓦是地,瓦头朝上尾朝下;盖瓦是天,瓦尾朝上头朝下。沟瓦和盖瓦凹凸相扣、俯仰相合,宛如阴阳,又如夫妻。有瓦才有家,有家才有温暖,只有铺上瓦,房屋才算盖好,人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提醒我独身在外应虚怀若谷、方寸海纳?

我时常端详这片青瓦——弯弯的浅弧,洇染着厚重古朴的黛青,当瓦仰起放置时,像一双迎接晨曦的双臂,反之俯下时,仿佛是一座不卑不亢的拱桥。我似乎茅塞顿开,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做人要虚怀若谷,方寸海纳,一如那片挺起胸、张开双臂的瓦,而失败了,要低头认错,但也要时刻拱起自己不屈的脊梁。

这些年来,我一直像这片青瓦一样,来源于泥土,保持泥土的朴素和厚重,经火煅烧,带有火的执着和热情,以瓦的姿态融入他乡的生活。

启示我在生活的道路上,逐渐修复自己的瑕疵,更趋于完美?故乡的人都知道,新瓦在烧制的过程中,会自然形成一些细微的裂痕和缝隙,这样的瓦,是起不到真正遮风挡雨的作用。当经过风吹雨淋,上面的瑕疵会逐渐得到填充修补,所以老瓦之于新瓦,更趋于防漏、实用。我也像一片片土里土气的瓦,在水与火浸泡淬炼下,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和溶溶的月光下,铸就了青瓦的坚韧、朴实和文雅。这种磨练渗透在我的血脉里、生长在我的骨头中,让我更趋于成熟和完美。

希望我走过世间繁华,仍不忘生我养我的故乡?这些年,我到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建筑,也见过许多许多的瓦,如琉璃瓦、陶瓷瓦、水泥瓦、石棉瓦乃至铁瓦。这些瓦有的外表豪华,有的材质坚韧,各有优胜之处,各有可取之长。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故乡的青瓦,它因朴素而别具神采,就像父亲微驼的背,遮挡的是风雨,留给我的却是温暖。这块背井离乡的瓦啊,生命的籍贯里,早已刻下了故乡的生辰八字。

直到父亲去世,我一直没有问父亲送我青瓦的用意,我想,父亲相信,瓦下长大的孩子,自有瓦的柔与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工人日报社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402次访问,全刊已有110738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