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南非新冠确诊病例数突破50万

    摘要:新华社约翰内斯堡8月2日电(记者荆晶)南非卫生部1日深夜公布的新冠疫情数据显示,该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数已突破50万。卫生部说,当天南非新增确诊病例10107例,累计确诊50...

  • 高温下,他们书写劳动人生

    摘要:入夏以来,全国多地进入“炙烤模式”。在这样的时节,许多基层劳动者坚守岗位,扎根一线。他们在施工现场埋头苦干,或在工地挥汗如雨,或头顶烈日身处高空作业,用汗水和奉献书写劳动人...

  • 阿联酋首座核电站投入运营

    摘要:新华社迪拜8月1日电(记者苏小坡)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座核电站巴拉卡核电站1日投入运营,这也是阿拉伯世界首座核电站。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

  • 安徽出梅平均降水量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

    摘要:新华社合肥8月2日电(记者姜刚)安徽省气象局2日发布最新信息称,安徽省6月2日入梅,8月1日出梅。梅雨期安徽省平均降水量是常年同期的2.1倍,为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多。...

  • 江苏淮安:农房改善利百姓

    摘要:这是8月2日在淮安市洪泽区朱坝街道曹庄村拍摄的农民住房条件改善项目“田园雅居”(无人机照片)。当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朱坝街道曹庄村农民住房条件改善项目“田园雅居”一期19...

  • 澳大利亚新疗法或可修复阿尔茨海默病造成的记忆损伤

    摘要:新华社悉尼8月2日电(记者陈宇)澳大利亚麦考里大学科研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一种基因疗法可修复小鼠因阿尔茨海默病造成的记忆损伤。研究人员希望这一疗法未来可以用于阿尔茨海默病...

  • 俄专家:新冠病毒突变情况支持病毒为自然起源

    摘要:新华社莫斯科8月1日电俄罗斯科研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分析了新冠病毒的突变情况,结果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的观点。据塔斯社日前报道,俄罗斯科学院信息传输问题研究所的亚历山大·...

  • 菲律宾新冠确诊病例累计超10万例

    摘要:8月2日,人们戴着口罩在菲律宾马尼拉街头骑行。菲律宾卫生部2日报告新增新冠确诊病例5032例,再创单日新增病例数新高,目前该国累计确诊病例已达103185例。新华社发乌马利...

  • 江苏开展“六大专项行动”促流通扩消费

    摘要:新华社南京8月2日电(记者朱筱)江苏近日出台《关于加快促进流通扩大商业消费的实施意见》,开展“六大专项行动”,提出25条政策措施,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在消费促进提振专项...

  • 中国科研人员构建油菜基因转录数据库

    摘要:新华社武汉8月2日电(记者侯文坤)记者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油料作物基因组学与抗病性改良创新团队成功破译了油菜基因组的全转录信息密码,构建了油菜10万...

  • 山东:中小微企业政府采购合同授予率大幅提升

    摘要:新华社济南8月2日电(记者陈国峰)记者近日从山东省财政厅获悉,今年上半年,全省政府采购授予中小微企业合同857.37亿元,占政府采购合同总额的76.1%,授予合同额较上年同...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温下,他们书写劳动人生

   期次:第7405期   作者:□新华社记者樊曦   查看:53   

入夏以来,全国多地进入“炙烤模式”。在这样的时节,许多基层劳动者坚守岗位,扎根一线。他们在施工现场埋头苦干,或在工地挥汗如雨,或头顶烈日身处高空作业,用汗水和奉献书写劳动人生。

不惧“烤”验的城市建设者

梅雨季之后,申城上海迎来高温天气。在上海普陀区真如寺附近,正在建设地铁14号线的工人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烤”验人的时候。

作为中铁十九局上海地铁14号线6标项目经理,45岁的张杰带领团队顶着高温,在施工现场认真检查着各种工序。别看他负责的区段只有3公里长,却下穿上海繁华的中心地带,安全要求极高。“像这个车站基坑,距离最近的居民楼只有4米。基坑如果出现变形,地面就会有沉降,对地面建筑肯定有影响。这需要我们密切监测、时时关注,做好安全防范和管理工作。”张杰告诉记者。

除了周末,张杰吃住基本都在工地。作为一个在上海工作了17年的地铁建设者,他已经在上海安家落户,他的家距离工地驱车不到半个小时。

如今,上海共有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线路20条。其中,张杰先后参与了7条地铁线的建设。望着上海逐步密集成网的地铁线,他觉得,心里有一种满满的成就感。

今年4月,他负责的地铁14号线隧道区间顺利完成盾构施工,沉降控制在1公分内,远低于3公分的施工标准。在上海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信用评价中,张杰带领的6标项目在全市101个地铁项目中排名第一。

说起搞建设的不易,张杰却觉得很平常。

“我是搞技术出身的,喜欢待在一线。把地铁建好,方便人们的出行,就是我的使命。”他说。

24小时待命的抢修班班长

一顶安全帽,一套工作服,一双绝缘胶鞋,一副绝缘手套??这些是电力工人的四季“标配”。尽管是在大马路上能煎鸡蛋的高温三伏天,他们还是要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奔波在抢修第一线。

张忠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国网江苏启东市供电公司抢修班班长。一入伏天,抢修班的工作就忙碌起来。因为高温天气电网负荷大,有些区域会出现电网超载运行,甚至严重过负荷导致停电故障。如果有故障需要处理,抢修班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在带领队员巡查当地10千伏吕北线时,张忠发现一处配变低压保护开关箱接线端子处有零星火花闪烁。他们立即拿出红外测温仪,对准火花处一扫——69摄氏度!测温仪显示出一个惊人的数字。正常情况下该处温度不会超过40摄氏度。“必须尽快处理,否则一旦造成过热保护跳闸,就会导致周边多户居民停电。”张忠和抢修人员迅速展开抢修,更换接线端子处发热氧化的螺栓。户外三十五六摄氏度的高温下,他们卡其色的长袖工作服一会儿就被汗水浸透了。

张忠说,高温抢修期间,自己和队员们经常没有食欲,“就是多喝水,喝完水接着又出一身汗,工作服就没有干的时候。”

作为抢修班班长,张忠这几年基本没有休过假,一年365天随时待命。

“之前梅雨季节连续暴雨,岗位上所有人都在加班加点抢修,我每天也最多能睡上四五个小时。”他说。

在他看来,不管是高温、暴雨,还是大风、寒潮,肩负着应急抢修任务的电力人,就该“奋战在保供电的第一线”。

守护高铁安全路的桥隧“神探”

一大早,在京哈高铁承沈段大凌河西支特大桥的梁体内,传来阵阵富有节奏的敲击声。

这是沈阳高铁基础设施段牛河梁高铁综合维修车间桥梁工区班长王玉兴带领着4名作业人员,在30多米的高空中进行桥梁检修作业。

自担任桥梁工区班长开始,王玉兴就坚持带领职工严格落实桥隧检查维修作业标准,钻隧道、爬桥梁,起早贪黑认真检查,严把安全质量关,多次发现和处置隧道二衬裂纹、空响、掉块等安全隐患问题,为高铁动车运行平稳畅通架起安全路。因他手中的检查锤总能准确无误地查找出梁体的“病害”隐患,他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桥隧“神探”。

在空旷的梁体内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事。每隔一段时间,梁体就会传来高铁动车呼啸而过的回音。巨大的噪声让作业人员耳朵嗡嗡作响,有时甚至会出现短暂耳鸣。

再加上梁体内部相对密闭,内部温度要比室外高上十几甚至20摄氏度,盛夏的梁体内犹如蒸笼一般,一会儿工夫,作业人员的工作服就全都被汗水浸透了。

作业过程中,王玉兴要顶着噪音和高温不断大声强调安全关键点,提醒作业人员做好安全防护、强化作业标准。

大凌河西支特大桥全长3800米,共有75个桥孔。这次检查作业,他和工友们要在30多米高的桥墩上,对梁体、支座、螺栓、防落梁装置等进行全覆盖检查。

华灯初上,经过8个多小时的连续作业,王玉兴和工友们终于完成了检查任务回到地面。摘下口罩,他们迫不及待地拿起自带的白开水仰头畅饮。这时,王玉兴还要再检查一遍作业工具,确认工具没有遗落。“作业标准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每一个确保安全的环节,一点都不能差,这是我们的责任。”他说。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工人日报社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391次访问,全刊已有1107370次访问